有了 MAC 地址,为什么还需要 IP 地址?这事很多人都理解错了

小陈 的头像

0 评论

11 阅读

1,688 字,阅读时间 9 分。

hello,我是网工小陈。

很多入门网络的小伙伴一开始都困惑过这个问题:

“既然 MAC 地址能唯一标识设备,那干嘛还要搞个 IP 地址?”

这个问题其实不简单,甚至在某些网络考试里也是送分or送命题。

如果你只会说“MAC 是物理地址,IP 是逻辑地址”,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。

有了 MAC 地址,为什么还需要 IP 地址?这事很多人都理解错了_img_1

今天咱们就深挖一波:

MAC 和 IP 到底各自负责啥?为啥非得两个一起用?可不可以只用一个?


一、MAC 地址,能不能干掉 IP 地址?

你先设想一下:

我把公司所有电脑都设置好 MAC 地址,交换机也能学到 MAC 表。

那我直接通过 MAC 发数据就好了,干嘛还多一层 IP?

看起来很合理,但只要你跳出“局域网”这个场景,问题立刻爆发。

有了 MAC 地址,为什么还需要 IP 地址?这事很多人都理解错了_img_2


二、MAC 地址解决的是“本地定位”,IP 解决的是“全球寻址”

这是核心区别,先看个类比:

  • MAC 地址像身份证号:只在你当前的“房间”能直接查到

  • IP 地址像邮政地址:能让别人从全球任意地方给你送信

举个通俗的例子:

你在公司楼下拿快递,你只需要告诉快递小哥:“我在三楼打印间,穿蓝衣服”。

这是 MAC 地址能解决的事:局域网内广播 + MAC 定位

但如果朋友从老家寄快递到你公司:

他不可能知道你穿什么衣服,也不可能广播喊你名字

必须写清楚:城市 → 街道 → 大厦 → 楼层 → 部门 → 工位

这就是 IP 地址的职责:全球统一分层寻址 + 路由转发可达性


三、IP 地址负责找“哪条路”,MAC 地址负责找“具体人”

网络通信过程本质上是两层寻址:

  1. IP 地址负责路径选择(路由)

  • 数据从源网段传到目标网段,靠的是 IP 的路由机制
  • 哪台路由器负责哪段网段,靠的是路由表
  • IP 决定数据要送到哪台机器(逻辑意义)
  • MAC 地址负责二层定位(交换)

    • 数据到达最后一跳后,怎么找到目标主机?靠 MAC
    • 交换机通过学习 MAC 表,把数据从正确端口转发出去
    • MAC 决定电缆口/无线接点上的设备是谁(物理意义)

    所以,两者不是谁替代谁,而是一起协同。

    有了 MAC 地址,为什么还需要 IP 地址?这事很多人都理解错了_img_3


    四、没有 IP,网络就没法“跳出局域网”

    只靠 MAC,有这些硬伤:

    问题
    说明
    MAC 没有层次结构
    所有 MAC 都是平级的,无法路由
    MAC 只能靠广播发现
    广播包跨不了路由器,出了 VLAN 就没戏
    MAC 表要学太多
    路由器不可能维护全球 MAC 表
    无法做网络规划
    不能划子网、做隔离、控制访问

    而 IP 有严格的层次结构(子网掩码、网段、路由聚合),

    所以可以规划网络结构、做控制策略、实现分布式通信


    五、ARP 协议正是 MAC 和 IP 联动的桥梁

    为了让 MAC 和 IP 协同工作,网络里引入了 ARP(地址解析协议):

    • 应用发起请求 → OS 检查目标 IP 是否同网段
    • 是:发 ARP 广播,问“这个 IP 的 MAC 是谁?”
    • 不是:发给网关,由网关继续路由转发

    所以你看到的真实通信是这样的:

    IP Packet → 封装在 MAC Frame 里 → 到达下一跳

    MAC 是送到“下一跳”,IP 决定了整个“目的地”。


    六、那有没有只用 MAC 或只用 IP 的场景?

    还真有!

    1. 纯二层网络(小型局域网)

    • 所有设备都在一个 VLAN、不跨子网
    • 不需要网关,只要 ARP + MAC 就能通信
    • 常见于实验室、小型办公场景

    但缺点是:扩展性差,广播风暴风险高


    2. L3 网络虚拟化(VXLAN、SDN)

    • MAC 层不再是真实物理地址,而是“逻辑映射”
    • IP 成为主导的传输和调度手段
    • 数据中心互联几乎全靠 IP + Overlay 实现跨域通信

    七、小结一句话:

    有了 MAC 还要 IP,是因为你不只是在同一个房间里喊人,而是要跨城送快递。

    MAC 是“找到设备”的最后一步,IP 是“怎么找到这台设备”的全路径策略。

    两者搭配,才能支撑起一个可规划、可管理、可扩展的全球网络系统。

    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:

    微信公众号

    网络工程师小陈

    ,原文链接:

    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k0OTc0MzYxNA==&mid=2247485607&idx=1&sn=c2996a848f386dd80d957c3413bda8a6&chksm=c352f236f4257b20fbef4af5bd9a7dfd0e73735e3f92c39f537c0e423c93b5015825682e89a4#rd

    本站为个人站点,相关文章均为网络公开资料,仅出于个人学习、研究及资料整理之用途转载收集,所有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原发布平台所有。文末作者信息仅用于进行本站文章的分类信息使用,不代表原作者授权或者原作者入驻等依据。
    本站不保证内容的完整性与准确性,亦不对内容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 如本文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除处理。 本站尊重并遵守相关版权法规,倡导合法使用网络资源。 联系方式:[email protected]

    小陈 的头像

    30篇作品

    312总阅读量

    发表回复

   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    更多文章

    网工通信弱电的宝藏知识网站